向前列挺進 創新型國家建設提速
從無線電收發報機到5G時代的到來,從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科技實力躍上新的臺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包括“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業內人士表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面向未來,一批國家創新型城市正加速推進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也加速形成,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
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兩彈一星”模型、“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器、時速600公里磁浮高鐵……今年5月,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正式啟動,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這些重大科研成果正是我國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一個縮影。回首百年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科學技術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之路。
建國初期,國家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造出“兩彈一星”的奇跡,取得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重大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5年5月,黨中央發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號召。二十一世紀,國家科技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自主創新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預計2.4萬億元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2020年超過1500億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已提升至第14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創新驅動發展新藍圖加快展開
面向未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新藍圖已經繪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業內專家看來,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總開關。“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對此,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認為,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加大投入的方案,而是對中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體系和方法進行全面改革,這對中國突破各個領域的科技瓶頸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科技創新的核心是人。當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還不完善,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頂尖人才和團隊比較缺乏。科技創新政策與經濟、產業政策的統籌銜接還不夠,全社會鼓勵創新、包容創新的機制和環境有待優化。朱巖表示,對于基礎研究,國家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要建立開放式創新環境,讓環境具有極強的容錯機制,從而保證各方面的天才都能得到發現和發揮;對于應用研究,則必須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鼓勵新型產學研一體化,建立系統化的應用研發能力。
科技創新平臺、創新型城市建設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未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創新高地加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也在加快建設。
7月1日,科技部發布關于支持南京市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函,同意《南京市加快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動方案》,支持南京市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
近年來,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布局建設力度,支持78個城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建設好創新型城市,才能建設好創新型國家。在創新的各種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資金、技術,創新要素要轉化為生產力必須落地,而落地的平臺是城市。城市是創新資源、創新要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生活、教育、醫療等為創新人才提供服務資源最集中的地方。”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表示。
與此同時,面向“十四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也已經提速,正在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高地。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已經共同批復成立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十四五”期間,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按照“建成運行一批、加快建設一批、適時啟動一批”的思路,完善科學設施平臺體系化布局。